(
课件网) 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思想的,以对话形式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各章独立,其排列顺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行文以对话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春秋末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将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走近人物 1.孔子,名____,字_____,春秋末期____国人。 2.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倡导__、__、__、__、__。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____”,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 4.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_____ 。该书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与___、___、___、___、_____“五经”俱为儒家经典。 丘 仲尼 鲁 儒 仁 义 礼 智 信 仁 《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的形象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为政以德”之态。 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孔子的形象 所谓的“圩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 司马迁《史记》:“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题目解读 章:乐曲终尽为一章,引申指诗文、乐曲的段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者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