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0507

9.2《项脊轩志》课件(共6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635302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陋室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老学庵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读书习惯抄完读一遍烧掉,反复达六七次而成诵。 聊斋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 饮冰室 梁启超的书斋名。“饮冰”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意喻自己忧国忧民之“热”,饮冰方能“消暑”。 求阙斋 曾国藩自书其书舍,阙者,缺也。“求阙”之义:一“求阙于他事,求全于堂上”;不求事事完美,只求事事尽力。二是取盈则必亏之意,表达以盈满为戒。 或体现高洁的志向和安贫乐道的雅趣。 或好学勤学励志,或修身养德严于律己。 书斋雅趣 刘禹锡的“陋室” 蒲松龄的“聊斋” 梁启超的“饮冰室” 鲁迅的“绿林书屋” ……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个明代作家,并把作家写在讨论区。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 有 光 学习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属文,通经史,善古文,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60岁)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主张“文道合一”。归有光为“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人。 归有光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解题 言其窄小———如颈脊之间,故名。 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立下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心灵的房子 文体知识 项脊轩 志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