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0920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815530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在大唐灿若星河的诗人中,李白永远是最耀眼的一颗。提到李白,就要提到三件事:诗、酒、剑。 李白写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还是个剑客,曾写道“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文化导入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供奉翰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赐金放还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62岁 病逝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 诗 仙 ” 生 平 综观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为理想奔忙的一生,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 悟“诗仙”精神 字 号 称号 朝代 诗派 诗风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唐代 浪漫主义诗人 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701年—762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为他过人的才华,玄宗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又因得罪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之后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多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借以排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写作背景: 关于“留别” “梦游”指梦中游历之意(想象)。梦游地点是天姥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够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天姥山因此而得名。“梦游天姥”是写作内容。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 内容 体裁 游仙诗 留别诗 题解 天姥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文化名山,但它实际是李白诗中的梦中圣山。 天姥山 文章背景 第一段:梦游之因 ——— 第二段:梦游之境(景)——— 第三段:梦醒之悟(感)——— 叙述 描写 议论、抒情 本诗围绕着“梦”写了什么内容?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或许可以看到。 译 文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第一段: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天台山)就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方一样。 译 文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拔:超出。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 第一段: 梦游之因 瀛洲难求 天姥可睹 以虚衬实 烟涛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