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1045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425148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课堂导入 白居易 王冬填 琵琶行 并序 白 居 易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夙慧早现,读书不懈」。白居易生于乱世,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刻苦求学;十六岁时,从江南来到长安,携所作诗文,谒见当时名士顾况;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年),白居易开始投入科考,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入京为官,此时他二十七岁,在十七位同榜进士中最年轻,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同时登科授职的还有元稹,后来成为白居易的终身好友。 作者简介———德宗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死生契阔者三十载, 诗歌唱和者九百章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被贬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分界线,他不再执着于苦口婆心劝说皇帝,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努力在地方上发光发热,做一些有利民生的实事。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唐宣宗《 吊白居易》)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贵为天子,为一文人写悼亡诗,很是不寻常。 作者简介 (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老妪能解)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入仕———贬江州司马 后期 贬江州司马———死 作者简介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主张强势对抗藩镇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越职奏事”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