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二则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又称为消息,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B.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C.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D.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二、填空题: 2.文体知识填空。 (1)消息是_____、_____地报道_____发生的事情的一种_____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_____和_____。 (2)写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_____,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_____,此外,标题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除单一标题外,有些消息还有_____ 或_____,他们分别位于主标题前后。 (3)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部分。一般来说,_____是消息的核心。 (4)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_____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_____结构”。 三、.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3 4. 四、现代文阅读: 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节选)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这一路现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_____ _____ (2) 结合下列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简练准确的特点。 (1)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 _____ (2)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_____ _____ (3)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 _____ 6.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结构?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_____ (2) 此则消息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_____ _____ (3) 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