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纲要是指结构性的、主要的、核心的和实质性内容的总结概述和介绍。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高考=必修+选择性必修 大单元教材解读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补充与提升 导入新课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学习任务1:分阶段且以表格形式系统整理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 展简史,分析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与 特点,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感悟与认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讲授新课 因事而设 因时而变 学习目标之史学素养解析 【唯物史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培养家国情怀。 一. 从“共主”到“独主”: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基 1. 从原始社会到夏朝的建立 问题1:结合如下材料与所学,如何理性认知夏朝的建立? 伯益禅位于启 启夺伯益之位 伯益夺启之位 说 明:从原始部落到夏朝建立,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就①政权性质:公天下到家天下;②权力传承:传贤(禅让制)到传子(世袭制);③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到奴隶私有制。 同时,夏朝的建立可以基本推断并非一帆风顺,即伴随着血雨腥风(如材料,就史料实证而言,尚需要进一步考证,尽可能避免孤证不立。) (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灭亡夏 建立。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 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 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2)制度: ①内外服制:(松散联盟)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 是间接管理外服。 ②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 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特点: ①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材料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2:“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3:“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2. 商朝建立与内外服制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 神权色彩浓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