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3788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11-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3110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经济,必修,选择性,编版,历史,统编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交通和交通工具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该图反映了交通发展得益于(  ) A.政府的政策      B.技术的发展 C.需求的增加 D.道路的修建 2.“条条大路通罗马”———古罗马道路网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自北非,北至英伦三岛,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这表明古罗马(  ) A.疆域范围广阔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筑路技术高超 D.道路建设影响深远 3.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这说明在古印加道路具有(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联络功能 4.《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反映了秦朝驰道(  ) A.能到达全国任何地方 B.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C.具有统一的修筑标准 D.将湘水和离水连接起来 5.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 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1 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站45个。这一措施(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D.缓和了边疆民族矛盾 6.下表所示是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驿站设置的数量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 水路驿站 陆地驿站 水陆相兼驿站 260所 1 297所 86所 A.大规模兴修“直道”和“驰道”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C.开辟了向西达大秦的“丝路” D.驿站建设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7.1117年,北宋政府在明州月湖设置的高丽使馆,是江南地区唯一一所高丽使馆。明州高丽使馆的设置直接见证了当时(  ) A.海上航路的发展 B.造船工艺的突破 C.市舶制度的建立 D.朝贡贸易的开始 8.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9.自隋朝(京杭大运河等)运河建成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驿路逐渐开始起步,并日益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农业和工商业等各种行业的迅速崛起,朝廷开始越来越重视江南地区的整体驿路发展。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水陆并举局面形成 B.驿路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C.交通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交通发展日趋平衡 10.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有利于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B.有利于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问题 C.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11.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  ) A.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 B.代表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C.诱发了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 D.为洲际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12.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运送570人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