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5692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76541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百家争鸣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对社会人生的洞察 现实意义 论说风格 论说方法 《论语》十二章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课 常识积累 第一部分 作品介绍、名人资料、学派思想 《论语》 壹 家经典著作之一 贰 作者: 。 叁 内容: 。 肆 四书: 儒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 礼 德政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仁 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 义 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 礼 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畴,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智 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 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贤者必备的品德。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为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不仅限于赡养父母,更在于对父母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心,赡养父母就视同于饲养犬马。 悌 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仁之本” 儒家思想 疏通文意 第二部分 明确字音、翻译文本、内容分析 排除干扰 实践锻炼 虚心请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物质条件上 不求安逸享受 做事勤勉 说话谨慎 向榜样人物学习 匡正自身行为 安贫乐道 谨言慎行 追求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培养德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02 仁、礼、乐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仁爱,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不讲仁爱,怎样对待音乐呢? “仁”是礼乐制度的基础, “礼”和“乐”是“仁”的表现。 “礼”是为了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 “乐”是为了抒发情感,促进社会和谐。 夸张 0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按照现在的理解,可以理解为“真理”。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道 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体现了不惜用生命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人生价值观。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0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君子 小人 有道德的人 无道德的人 义-公心 利-私利 对偶、对比 手法赏析: 见利忘义 成语积累: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懂公心者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 0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错误)。 成语积累: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和“就有道而正焉” 同样都是提升自己,有何异同? “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二者都是遇到更有学问、更有修养的人,不去嫉妒、排挤他,而是虚心主动向对方学习,这才是君子的美德。 0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