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散 文 两 篇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新课导入 你为什么活着? 金钱 荣誉 自由 梦想 新课导入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英国谚语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肖洛霍夫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读准字音 遏制( ) 飓风( ) 肆意( ) 濒临( ) 俯瞰( ) 深渊( ) 星辰( ) 号 ( )呼号 ( )号角 颤 ( )震颤 ( )颤栗 è jù sì bīn kàn yuān chén háo hào chàn zhàn 理解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 强烈的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整体感知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朗读课文,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活着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关于爱情 罗素向往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关于知识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等。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关于同情 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1955年初罗素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整体感知 为什么罗素说这三种感情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飓风”形象地说明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追求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这些感情在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深入探究 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牺牲生命中所有剩余时间,来换取这种欣喜。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拓展延伸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动人的爱情传说。说说我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的名称。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郞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 深入探究 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人文科学) 二是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科学) 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科学) 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每天要写3000多字才能完成这些著作。晚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50年获诺贝尔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