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6288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699866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诗词,五首,1课时,课件,语文,五四
  • cover
(课件网)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望见诗心 ———《饮酒》(其五)《春望》诗歌联读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本单元前面的几篇古文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古人们不凡的品格和志趣。今天我们学习几首古诗词。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寄寓志趣,抒发情感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诗心,以诗为桥梁,与古代的志士仁人展开心灵的交流。 课前指导 完成以下问题: 预习 一、借助教材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歌内容。 二、通过诗句赏析,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说: 你在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课前指导 诗歌赏析方法: 提示 一、语言方面 炼字:解释字意+点明手法+描述画面+分析效果 诗眼:找出诗眼+解释含义+描述景象/点明手法+分析效果 赏析句子:含义+手法+作用 语言风格:点明语言特色+诗中句子分析+作用 二、意境 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氛围特点+主观感受 新课探究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诵读诗歌 早年生活 仕宦生涯 隐居生活 家境没落,出身微寒。同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修养。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田园,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直至病故。 陶渊明(365年—427年),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新课探究 知人论世 新课探究 读懂诗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译文: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喧嚣扰攘的尘世 建造房屋 作者自问 如此,这样 读懂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地(抬起头来)欣赏便看到了南山美丽的景色。 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早已忘了怎样表达。 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间的云气 傍晚 共同,一起 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新课探究 品读诗韵 小组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的“真意”是什么? 新课探究 品读诗韵 不能改成“望”。“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 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重点讲解: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 新课探究 感悟诗情 壹 思考:诗中哪两个词最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 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悠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