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6291

25 诗词五首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953006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诗词,五首,2课时,课件,语文,五四
  • cover
(课件网)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借想象,悟诗情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诗词联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新课导入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寄寓志趣,抒发情感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表达了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和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杜甫的《春望》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情感。 那么,《诗词五首》中还有哪些诗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后三首古诗词。 课前指导 完成以下问题: 预习 一、借助教材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歌内容。 二、利用上节课总结的读诗方法,通过诗句赏析,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说: 诗人借助想象,描绘了哪些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诵读诗歌 新课探究 读懂诗意 歌行体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新课探究 读懂诗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 译文:敌军来势汹汹,犹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军中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暗紫色。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军中号角 新课探究 读懂诗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低沉,响不起来。 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提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指宝剑 新课探究 品读诗韵 一、发挥联想,描绘画面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渲染了战争开始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表现出守城将士备战时肃穆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 色彩鲜明 新课探究 品读诗韵 一、发挥联想,描绘画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描写战争进行中的场景,渲染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给人以悲壮之感。 新课探究 品读诗韵 一、发挥联想,描绘画面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运用荆轲的典故,描写一次夜间奔袭,表达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新课探究 品读诗韵 二、赏析尾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现出将士们忘身报国,以酬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感人至深。 新课探究 知人论世 新课探究 感悟诗情 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体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自己报效朝廷的愿望和决心。 新课探究 诵读诗歌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新课探究 读懂诗意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