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8299

2.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日期:2025-10-0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8410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教版,2024
  • cover
2.1《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 2024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认识地球的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这一节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课时《地球与地球仪》。 本课内容为第二课时《地球与地球仪》,偏重空间想象力的考查,以认知、理解和应用为主。 知识结构:介绍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如地轴、两极、赤道等,讲解纬线、经线的定义、特点,以及经度、纬度的划分,还有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等。 地位和作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为理解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与绘制等后续知识奠定基础。如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知识是地理定位和导航的关键,对学习区域地理、气候分布等内容至关重要。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 教材特点:强调实践与应用:教材安排了制作地球仪、绘制经纬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重要的地理事物,了解其分布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将地球与地球仪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如通过经纬网定位,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仪上经纬度系统的理解与应用,包括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半球的划分等。 难点:经纬度系统的抽象概念理解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判断方向等。 核心素养培养: 综合思维:在学习地球仪相关知识时,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借助地球仪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等,帮助学生建立区域概念,为后续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地球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信息查询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家长务农、外出打工、离异、单亲等情况较多,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学生底子普遍较弱,学习态度和习惯普遍较差。由于学生整体底子较弱,学习习惯不到位,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表现的非常吃力,具体表现在:空间想象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持久记忆能力弱、图形认知不准确、书写不规范、地理语言不到位,尤其是图形认知中,空间思维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认知所给的地图。图形认知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没有空间和区域概念,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更偏自然科学,具体 在空间定位上体现的最明显。所以,单纯记忆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课程要求。而初中的学生空间想象力、综合思维、包括实践能力都稍弱,需要不断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观。 三、课时目标 1.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 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综合思维)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4.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四、评价任务 (一)过程性评价(占比 40%)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动手制作、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积极性、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结果:分析学生在地球仪制作、绘制经纬线等活动中的设计思路、数据记录、图表绘制和结论推导,评价科学探究能力。 (二)结果性评价(占比 60%) 课堂检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程度。 单元测试:设计选择题、综合题,考查学生对地球仪应用的知识掌握程度。 地球仪制作:评价学生制作的地球仪模型的准确性(如经纬线标注)和创新性(如绘制方法)。 五、学习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