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单篇梳理基础积累 一.基础夯实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靠近 ②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③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④如果 ⑤知晓,明白 一.基础夯实 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②《〈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一.基础夯实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①华美,文采 ②粗野,鄙俗 ③虚饰,浮夸 ④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⑤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⑥停止 ⑦盛土的竹筐 ⑧填平洼地 看见有德行、有才华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贤德和才华的人,自己在心里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得分点:贤、齐、自省) 一.基础夯实 ①《〈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 ”。 ③《〈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任重而道远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一.基础夯实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①克制,约束 ②一旦 ③称赞,称许 ④条目,细则 ⑤实践,从事 ⑥一个字 ⑦大概 ⑧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⑨指激发人的感情⑩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指讽刺时政 近 侍奉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基础夯实 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向颜回解释“仁”的内涵的句子是“ ”。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③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第1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4章)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6章) 朝闻道,夕死可矣(第3章) 学《诗》———兴、观、群、怨(第12章)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第2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5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第7章)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第8章)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9章)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第10章) 非礼勿动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1章) 外 求 内 修 修 身 养 性 君 子 之 德 《论语》十二章 文章内容概括 围绕“仁”字,阐述其内涵,并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