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兼爱》 单篇梳理基础积累 一.基础夯实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于是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②考察 ③同“尝”,尝试 ④使受损失 ⑤卿大夫的封地 ⑥纷乱之事 ⑦完备、齐全 一.基础夯实 一.基础夯实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①相当于“何”“怎么” ②实行 ③同“无”,没有 一.基础夯实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于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于自身。(得分点:室、利、第二个“贼”) 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 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两个“恶”字、劝、交相) 文章内容概括 所谓兼爱,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艺术特色 1.质朴充实,不重文采。 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2.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二.重点梳理 1.实词积累、识记 2.通假字 4.特殊句式 3.词类活用 5.多义实词 6.文化常识 “国”本来写作“國”,是形声字,小篆从“口”部,或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国家。 1.实词积累、识记 国 诸侯各爱其国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识记方法: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①诸侯国,封国 ②国家 ③国都,京城 ④地域,乡土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堤浚池,于国( )于民 有大利。 迁移小练 国都 地方 国家 “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