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四首 观沧海 七年级上册 李瓒 毛泽东 曹操到底何许人也? 一、激趣导入创情境 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 阅读,把 握朗读的节奏,韵 律,声调重音,情 感。 3.以多 种形式加 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4.体会诗歌宏伟壮丽的景象,把握诗人宏伟思想。 融仁于山 汇智于水 认识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读准字音: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有四言诗,有绝句,有律诗,有散曲。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 《观沧海》是四言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②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伤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人格化了,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暮春时节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写法探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 同学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是实景?那些是虚景? 写法探究 同学们,下列景物中,哪些是动景?那些是静景? 海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动景 静景 静景 静景 动景 动景 动静结合 表现手法 写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