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6165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568314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导入新课 导入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导入新课 导入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 与运用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文化传承 与理解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审美鉴赏 与创造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人生经历: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媵———奔赴魏国———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孟子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课前预习 《孟子》其书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课前预习 孟子思想 仁政学说 “爱人” “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 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社会责任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义利观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课前预习 解读题目 解题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汉·贾谊《新书·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 反慈为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一读:读准字音 明确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