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每一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4.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文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论语》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②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 ③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2.结合注解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3.熟读课文,深入理解每一章的含义。 八佾(yì) 迩(ěr)之事父 文质彬彬(bīn) 譬(pì)如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就:靠近/接近 正:adj-v,匡正 重精神轻物质(好学) 孔子认为,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择师正己),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思考: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孔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展现形态,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n-状,在早上、在晚上 闻:知道、懂得 道:道理、真理,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这句话常常被后世追求真理的人引用。 朝闻夕死,执着追求真理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义与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