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7369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5485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9月28日--公元前479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晚年修订六经。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 礼、乐、 射、御、 书、数 孔子一生: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论语》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论语》命名由来: 仑——— 古字 甲骨文 从亼(表聚集),从册(编竹简),会集合简牍编排次序之意。《论语》———装订成册的言论。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解释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所体现的思想: (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背景 文本解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就:接近、靠近。 正:匡正、端正。 已:同“矣”,语气助词。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靠近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重心放在塑造自己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