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073

书愤——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462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书愤,理想,现实,碰撞,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诵读单元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书愤》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中“愤”的内涵,分析陆游早年壮志与晚年悲愤的情感变化。 2.掌握“用典”“对比”等艺术手法,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名句的意境。 3.体会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重点:把握“愤”的三层内涵(壮志未酬之愤、朝廷苟安之愤、年华虚度之愤)。 难点: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用典意图,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矛盾。 1课时 课堂导入 “陆游之诗,字字有泪,泪中皆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时光流转,历史的长河中,一位已至85岁高龄的老人———陆游,正静静地躺在病榻之上。此刻,他神情悲戚,老泪不受控制地纵横滑落,在那苍白而又满是皱纹的脸上留下一道道痕迹。他缓缓提起笔,怀着满腔的遗憾与不舍,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位陆游,一生都被人们称作是“言恢复者”。他无数次地在诗文中抒发自己渴望恢复山河的壮志,用那如椽之笔,写下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字,为国家的命运而呐喊,为民族的复兴而疾呼。然而,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他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句如此悲怆的绝笔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又蕴含着他对国家和民族怎样深沉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通过他在61岁时创作的那首著名的《书愤》,去细细回溯这份“悲”与“愤”的源头。 探究新知 任务一:知人论世 1. 爱国诗人:生命底色与精神坐标 陆游(1125-1210)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留存诗作9300余首,其中“爱国诗”占比超三分之一,被梁启超称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2. 主战遭贬:仕途坎坷与理想受挫 陆游出身士大夫家庭,29岁应礼部试因“喜论恢复”(力主抗金)被秦桧黜落;入仕后历任夔州通判、蜀州安抚使等职,却因坚持主战立场屡遭投降派排挤,46岁被罢官,此后长期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3. 从军南郑:战地经历与诗风奠基 46岁时,陆游曾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亲临南郑(今陕西汉中)抗金前线,参与“经略中原”军事谋划,亲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颔联)等战役。这段经历让他的诗歌突破文人“纸上谈兵”的局限,注入铁血豪情。 4. 南宋偏安:时代语境与历史困境 南宋自“靖康之变”后定都临安(今杭州),统治集团长期奉行“妥协苟安”政策。1164年“隆兴和议”后,宋金划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朝廷严禁言战,陆游的主战主张被斥为“狂言”。 5. 晚年书愤:生命回望与精神突围 61岁的陆游在山阴农村“躬耕示俭”,身体衰老(“镜中衰鬓已先斑”)与理想未竟(“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矛盾,使其陷入深刻的精神困境。“书愤”即“书写愤懑”,是对一生经历的复盘与情绪的爆发。 任务二:文本解读 环节1:初读感知,梳理“愤”之缘起-“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提问1:“气如山”表现了青年陆游怎样的精神状态? 解答:“气如山”以山峦喻豪情,展现青年陆游收复中原的壮志。 提问2:“世事艰”的包涵几层含义? 解答:“世事艰”既指抗金复国的艰难,也暗指朝廷投降派的阻挠(如陆游因主战被排挤,29岁应礼部试因“喜论恢复”被黜)。 提问3:“那知”一词,包涵了作者的何种情感? 解答:道出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天真纯真;深沉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心酸和忧愤。 环节2:细读颔联,感受“愤”之载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被方回《瀛奎律髓》 称为“以少总多,意境全出”?请从“意象密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