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测量(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测量(一)》单元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 “测量” 主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的内涵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单元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单位表象的建立过程,发展对长度的直观感受和判断能力。在“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的讨论中,学生能通过比较、分析,合乎逻辑地推导出“需要统一标准”的结论,初步形成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课标强调“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本单元将学习置于“测量教室、课桌、身高”等真实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内容中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课程实施建议:课标倡导“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本单元的“小组合作测量”“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完美体现了这一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通过合作测量和交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这与课标提出的“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高度一致。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首次系统学习计量知识,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起始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从测量熟悉的“教室”长度入手,引导学生使用身边的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将问题从“大教室”聚焦到“小课桌”,再次强化“不同工具导致结果不同”的困惑, 自然引出解决方案需要“统一的标准”———尺子,并正式介绍国际单位“厘米”。在学生感受到用厘米测量长物体的不便后,顺势引入更大的单位“米”,并通过“100根1厘米小棒”搭建模型,直观揭示米与厘米的进率关系(1米=100厘米)。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具备初步的操作能力和图示理解能力。但是 对“进位”和“退位”的算理理解不深,竖式计算中容易忽略进位或退位标记,同时在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实物操作(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表示。 2.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估计、测量、比较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度量意识,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初步养成认真、细致测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1米的清晰表象。长度单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非常抽象,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将其具体化、直观化。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容易犯“0刻度不对齐”“尺子放斜”“不看刻度”等错误,需要通过辨析和反复练习来巩固。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填单位”和估测时,学生需要将对单位的表象认知与对物体的观察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