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747

北师大版二上2.2《课桌有多长》(教案)

日期:2025-09-17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6352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北师大,课桌有多长,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课桌有多长》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节课的内容对应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学段(1-3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初步形成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直观感受和直觉判断,知道“1厘米”有多长,能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实际问题出发,最终用数学方法(统一单位、用尺子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强调学生在亲身操作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几何测量的起始课,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作用。它承接着一年级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开启了后续学习米、分米、毫米、周长、面积等所有度量知识的大门。教材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这个核心问题,自然引出“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引入尺子和“厘米”这个国际统一的标准单位,让学生认、读尺子,并在生活中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这是建立“量感”的关键一步。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对“长”“短”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有过用“拃”“步”“铅笔”等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的经历。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具备了数数和简单加减计算的能力,为读写厘米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对“单位”概念模糊,学生很难自发地意识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常认为“数出来的数”就是答案,而不关心使用的工具是否一致。测量技能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标准测量工具———尺子。对“1厘米”的实际长短缺乏表象积累,估测结果可能与实际相差甚远。 核心素养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发展空间观念。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按要求画线,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实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温故孕新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用‘拃’‘庹’‘脚长’来测量长度。今天我们要继续探索‘课桌有多长’。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张课桌,结果会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手不一样大。 通过回顾旧知,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思考。 二、探究 活动一 :测量课桌 师:大家每天都在使用课桌,那你们知道这些课桌到底有多长吗?如何测量课桌长度呢? 【课件出示】 师: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师:对呀,同样的课桌,测量工具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那如何方便交流呢? 思考:怎样才能让所有人测量的结果一样? 师总结:要使测量的结果一样,测量时要有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的单位,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学生:用橡皮擦量一量。 学生:用铅笔量一量。 学生:用文具盒量一量。 学生: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 学生:要用一样的尺子。 通过实际操作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入“厘米”的概念。 活动二 :认识尺子与1厘米 (1)认识直尺。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就是这样的工具。 小组讨论: 1. 拿出学具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