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政论文 课前导入 苏格拉底的人生比较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死刑了。苏格拉底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转而研究哲学。苏格拉底与别人谈话时,会想方设法让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对手理屈词穷,不得不认清是非和对错,催生对方拥有智慧。于是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那些宗教人士把苏格拉底看作眼中钉、肉中刺。这一年,苏格拉底70岁,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500名陪审团员投票,苏格拉底被定死罪。 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 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 2. 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3. 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简介作者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认识文体·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文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自我研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有《对话录》《理想国》《法律篇》 《柏拉图对话集》是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其对话系列的统称,记叙了当事人的对话,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选收的四篇文章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古希腊“三哲”: 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虽然后世对他的基本定义是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但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以及法学,早已经不囿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学科。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的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