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导入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 fú yǐ 芣苢 《诗经·周南》 芣苢———车前草 “车前子的样子很有趣。叶贴地而长,近卵形,有长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叶丛中央抽出细长的花梗,顶端有穗形花序,直立着。” 青黄不接之时,古人采幼苗以食之。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与当时“祈子求福”信仰有关。 芣苢即车前草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释《芣苢》题旨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韩诗》及汉以来论诗者大都以芣苢宜子来解说诗意,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duó)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诗经》是谁写的? 关于《诗经》 《诗经》不是诗,而是歌词,只是东周礼崩乐坏,歌词对应的音乐失传。 相比文学性,《诗经》更具政治性 西周礼乐制度 礼:西周统治者给人们规定的各种秩序 乐:影响人们遵守秩序 音乐与文学在当时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强调艺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 诗经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一个载体,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由《诗经》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西周统治者主张什么样的内容。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多为宫廷之诗歌。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诗歌,讽刺现实,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描写朝会宴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宋)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