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2713

12.《石钟山记》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249109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很多事物的命名,其实都是蕴含深意的,大到一座山,一条江,小到一种植物,一块石头…… 今天我们要了解一座山,名字叫“石钟山”,至于为什么叫石钟山,却有很多种说法,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苏轼的步伐,一起走近石钟山,探究这个命名背后的故事。 导入 石钟山记 苏轼 PART 01 1.知人论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精读全文,把握大意; 3.鉴赏品读,深入理解文本和语言; 4.拓展阅读,领会质疑和求实精神。 学习活动 活动一 知人论世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走近作者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094年,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贬再贬的人生: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背景 【石钟山】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它像一座玲珑剔透的石钟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姚鼐《登泰山记》、柳宗元《小石潭记》。 活动二 精读全文 1.结合注释,把疑难字的读音、重点字词的解释标记在原文,自主疏通课文; 2.大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以及节奏等; 3.播放视频范读,进一步加深印象。(播放视频) 诵读感知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郦元:即郦道元。 鼓:激荡,掀动。 搏: 击,拍。 是说:这个说法。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第一段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函胡:同“含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第一段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是:这。 尤:更加。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第一段 文言实词———是 例句 义项 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这,这个 这样 正确 表判断 “唯…是…”固定句式。“唯”,是句首语气词,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