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2924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二课时 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452003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夜间,行的,秘密,第二,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夜间飞行的秘密 6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新的提问角度,分类汇总了提出的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课题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作者先写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再揭示这个东西的飞机,设置了悬念。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为什么课文的开头是以提问的形式写的? 设问,引出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2.不与任何东西相撞 1.边飞边捕捉飞蛾和蚊子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三组关联词突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之高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段尾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呢? 针对写法提问 引发人们思考,引出下文科学家的实验。 科学家通过研究蝙蝠发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借助表格记录科学家实验的过程。 绳子杂乱无章 绳子、铃铛数量多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实验次数 实验目的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蝙蝠夜间飞行是否依赖眼睛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飞了几个小时,一根绳子也没碰着,一个铃铛也没响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 ~~~~~~~~~~~~~~~~~~~~~~~~~~~~~~~~~~~~~~~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的蝙蝠飞行受到影响,到处乱撞的样子。 实验次数 实验目的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第二次 蝙蝠夜间飞行是否依赖耳朵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让蝙蝠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实验次数 实验目的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第三次 蝙蝠夜间飞行是否依赖嘴巴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让蝙蝠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能删去配合吗? 不能。因为第二、三次实验,单独塞住耳朵或单独封住嘴,蝙蝠都会失去暗夜探路的本领,这说明蝙蝠探路时必须靠“耳朵”和“嘴”这两种器官同时发挥作用。去掉就失去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由于后两次实验至少改变了实验方式,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嗦。作者这样写,使表达更简洁。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请画出示意图。 反射到耳朵 改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