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取胜便要稍逊一筹;能使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敌旅取胜便要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卒使之降服就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伍而取胜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者,虽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说,用兵作战的策略,最高明的是开战之前便已用谋略使敌人屈服;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夺取胜利;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体会精彩的人物对话,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全名《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补充:史书体例 体例 记述方式 例举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通史 断代史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左传》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国语》《战国策》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汉书》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