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文章或者诗歌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荷 塘 月 色 壹 壹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目标 贰 叁 (1)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 之情,赏文中之景; (2)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体会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诗人 二、知人论世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1898—1948) 作者简介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27岁)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人物轶事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三、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哲理性散文 尼采的《我的灵魂》 散 文 常 识 散文的基本考点: 1、散文语言:重要词语及语句的含义,语言表达艺术与效果。 2、散文结构:散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3、散文手法:景物特征、景物描写及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4、散文抒情:注重审美、品味美景真情,探究作者 写作意图,并对这种美进行富有创见的解读与评价。 “超然”之中的挣扎 《荷塘月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