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3300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3546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书,阅读
  • cover
(课件网)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教学目标 1.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了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全书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事迹大致把握重要历史事件,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3.了解纪实作品的意义,了解长征的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导入 有一种独特的文体,它真实而动人,也因真实而永恒,这就是纪实文学。纪实文学立足现实主义的广袤大地,刻画着世事沧桑、人间百态。《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亮相。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到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写了大量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写作背景】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的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通过外国人视角,客观报道共产党和红军。 记录第一手资料,分析“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原因。 还原真实,瓦解谣言。 整体感知 1.内容概括 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方法指导:如何进行纪实文章的阅读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示例:朱德 1.言谈举止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签,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合作探究 2.出身与家庭 朱德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户家庭,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其家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贫苦。 3.童年的经历 由于家境贫困,朱德自幼便开始劳动,四五岁时就帮母亲干活儿,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平时除了上私塾,还要挑水、放牛、种地。 4.参加革命的起因 朱德自幼家境贫困,曾亲眼见到六七百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妻子儿女被所请的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幼年的朱德在这样备受剥削、充满苦难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萌发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分组讨论,结合长征故事了解名著 1.长征的起因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