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16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37664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黑龙江省,答案,图片,试卷,语文,月月
  • cover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级高二上学期九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历来被视作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初 声。“君子”人格的极成,不仅仅是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修己以敬”),而且必须贯达在“安人”与“安百姓” 的政治实践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表达了对“修己以安百姓”的审慎态度。 对此,孔子回答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时的一段话一“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可为佐证。“仁”与“圣” 的分际,表明孔子心驰神往尧舜时代的理想政治的原因,与其说是执政者县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自我牺牲 精神或超凡入圣的道德品格,不如说是他们能够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施政原则。 孟子的内圣外王建立在性善论与民本论的基础之上。表面上看,由“不忍人之心”向“不忍人之政”的扩 充,即“内圣”极成“外王”的过程。但是,深究起来却并非如此简单。在回答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时, 孟子对“保民而王”有详尽的论述。他认为,若想达成“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的外王效果,需要在实施各项政策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并将此心贯注在“制民之产”的经济制 度、“薄赋养民”的福利措施、“由养而教”的政治原则之中。孟子的理想世界包括内外两面一一内而根于仁 心,外而发为仁政。不可否认,“道德”在孟子思想中有着超乎“利”“力”的优先地位,但若因此认为孟子的政 治领域即道德领域的延伸,却是曲解了孟子,因为他在肯定“道德”的同时,仍然坚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 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孟子并没有否认“先王之法”和圣人的“规矩准绳”,他强调的是在 此基础之上“继之以不忍人之心”。 与孔子相较而言,孟子标举的“内圣”似乎更加容易达致。在其与齐宣王的对答中,宣王多次强调“寡人有 疾”,表示由于自身缺陷难以施行仁政的主张。孟子并没有对“好货”“好色”“好勇”之“疾”予以严斥,而 是强调要“与民同之”。可见,孟子强调的是政治主体必须发动内在的“不忍人之心”这种驱策力,在具体的为 政过程中关注社会大众的福祉,尽力谋求“外王”的实现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忍人之心”并不等于内 圣道德的完满体现,它是“内圣”与“外王”两个相互涵摄范畴的共同基点。 (摘编自黄建跃《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中国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