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888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217117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5课 常识积累 01 作家作品、题目解说、创作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孔孟”;元、明时称为“亚圣”。 法先王 行仁政 民贵 君轻 “仁政” “王道” “性善论”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就是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不忍人之心”就是善良、慈爱的心。 “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艺术特点:善于论辩、 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作品介绍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创作背景 文本梳理 02 明确字音、特殊字义、翻译选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字音及特殊字 孺子 (rú) 内交 (nà) 怵惕 (chù tì) 要誉 (yāo) 恻隐 (cè) 羞恶 (wù) 内交 同“纳”,结交 始然 同“燃”,燃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悯别人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爱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提纲挈(qiè)领,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 概括本层大意: 本层从“性善论”出发,从“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推导出“仁政”,用“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的形象比喻,说明行仁政的效果。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 非恶其声而然也。 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 第二部分 举例论证 孟子选取一个极端的情况,以探究本能反应背后的心理动机,并用排除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果没有是非对错之心,(简直)不是人。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由是 观之 02 04 01 03 第三部分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 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 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 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正反对比 排比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