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统编版 青春之美 人性之善 叁 课堂导入 “在我对这段部队生活翻箱倒柜之后,在过去那些质感的怂恿催逼之下,我决定要写一个普通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很久了,然而我却一直把他搁在一边,冷落了他。他年轻、质朴、羞涩。羞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做,我都能推测想象。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 ———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主要作品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 她的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抒情性较强作品;一类是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探究新知 走进作者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写作背景 探究新知 课文学习提示 回顾旧识 探究新知 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回顾旧识 探究新知 小说阅读要点 1. 理清情节 3. 分析环境 4. 概括主旨 2. 认识人物 任务一: 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结构 肆 探索新知 理清情节 1. 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 主要人物:“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主要事件:初识与同行,“我”被派到前沿包扎所,由小通讯员护送。途中两人因赶路方式、借被子等事产生小插曲,通讯员因向新媳妇借被子被拒而有些窘迫,“我”从中调解,最终新媳妇借出了陪嫁的百合花被面的被子。战场支援,部队发起总攻,“我”和新媳妇在包扎所帮忙救护伤员。小通讯员在送弹药时,为保护战友,被敌人的手榴弹炸伤,牺牲在前沿阵地。最后的告别,小通讯员被抬回包扎所时已牺牲,新媳妇悲痛不已,执意将自己的百合花被盖在他身上,以表达对这位年轻战士的敬意与哀悼。 理清情节 2. 划分文章结构,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情节 内容 开端(1—24) 发展(24—43) 高潮(42—57) 结局(58-59) 带路,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 借被,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 牺牲、献被,小通讯员为救战友牺牲,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被子。 盖被,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子。 任务二: 深入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肆 探索新知 任务二 探究新知 走进人物—分析人物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烘托 人物衬托 其他 对比、抑扬结合 走进人物 1.你是该片导演,要从不同视角或不同场景剪辑相关镜头,以制作片花,突出电影的亮点,达到宣传效果,并说明剪辑理由。(提示:请结合文本抓取典型细节和电影镜头的分类使用) 走进人物 小通讯员镜头: 镜头一:护送“我”去包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