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拿来主义”的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骥才画像 毛泽东曾说: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主 鲁迅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 来 义 教学目标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1 2 3 4 领会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知人论世 鲁迅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且介亭”由来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杂文”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论时事不留面子 , 砭锢弊常取类型” 鲁迅杂文特点 杂文: 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直接而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以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艺术特征: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 今日若我冷眼旁观, 他日亦无人为我摇旗呐喊 本文写于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