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6174

山东省青岛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4次 大小:230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青岛市,2026届,高三上,三上,学期
  • cover
山东省青岛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对鲁迅的思想影响显著。 鲁迅晚年创作的《出关》对小说主人公老子无意识地投射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读者从中读出了“同情”和“自况”,虽然他曾直言《出关》“其实是我对老子思想的批评”。 鲁迅在小说《起死》中刻意将庄子改写为一个道士,彻底“漫画化”,这表达了他对“养生”乃至“求仙”的道士思想的批判。道教以民众的信仰为通道,以感性“蛊惑”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早在留日时期,鲁迅觉悟到中国“国民劣根性”几乎都源于道士思想。《起死》中的庄子就成为一个被功能化、被世俗利用的形象,既非真实客观的学术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历史形象。 其实,真正把鲁迅的自我、生命、哲学跟庄子的思想对接起来的,并不是他对道士思想的批判,而是他对“虚无”问题的探讨。“虚无”问题之于鲁迅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表现在某个时期的彷徨与绝望,表现在他对“虚无”的深入理解与体认,更重要的是他从“虚无”的脱出———也正是这种“脱出”,区分了鲁迅与庄子。 鲁迅曾对庄子投入过较多的关注,他对自己曾经在思想上“中毒”直言不讳。在《彷徨》《野草》时期,鲁迅的思想被“虚无”充满,其行动也不能获得方向感。此时,鲁迅把庄子的“虚无”与老子的“无为”联系起来,声称“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如此“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执着于思想与行动联动的鲁迅,以自己的痛苦体验和思考继续求索:是安于“虚无”还是走出“虚无”?是停于“绝望”还是反抗“绝望”?最终,他得出结论,人得“走出”,得“反抗”,得不断行动。于是,他与庄子有了区别。到他创作《起死》时,“虚无”问题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轴和基本苦恼,有思想支援的“行动”也因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联系而获得了方向。 此时鲁迅对庄子的观照,充满一种告别了“旧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仅成功地区隔了庄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而且以过来人的视角反观庄子的“虚无”问题。最终我们发现,连接着庄子与鲁迅的那条思想脐带已经通过其自我更新而脱落。鲁迅笔下另外出现了像禹、墨子等“中国的脊梁”,他们以“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形象,纠正着源于道家思想的那些不谴是非、不讲原则、徒作大言等方面的国民劣根性,映照着鲁迅自我的另一种昂扬面貌,从而与“出世”导向的道家思想绝然而别。 (摘编自高远东 《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 材料二: 对于庄子学说中的虚无主义思想,我们不能断然否定。 彻底的出世思想和虚无主义思想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从逻辑上讲,这种绝望可能会导致积极或者消极两种倾向。一般认为庄子是属于消极无为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的意义要复杂得多。面对现实世界一味退避这一点是消极的,但这种退避却造就了庄子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成果,即超验的“道”的精神与个体生命意义直接联结,从而造就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性独立精神。 这种个性独立学说是庄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应该站在“道”的高度上,独与天地精神(即超越人类社会局限的、更为宏大的自然法则与生命节律)往来,在现实经验世界始终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至人”“神人”“圣人”都是庄子思想的人格化表述,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经验世界,不孜孜于名利、不汲汲于荣辱、不奔走于王侯之门,最终实现精神上的绝对独立。 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发掘并拯救了庄子关于人格独立的学说。鲁迅将这一学说同西方现代个性主义思想相结合,很自然地发展出鲁迅式的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思想。 当然,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