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6322

第12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43张ppt)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173676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2课,答谢中书书,课件,4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答谢中书书 第三单元第12课短文二篇 山水密语: 解码南朝文人的精神地图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动静结合、妙用比喻、情景交融等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两文的优美意境 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01 02 03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古籍,总能在山水墨痕间邂逅千年前的诗意中国。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朝,推开一扇文人雅趣的窗———那里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澄明之境,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生机之美,更有一位隐士与友人以山水为笺、以情志为墨的心灵对话。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袜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人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时代环境:南北朝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精神解脱,常于书信描山绘水,表自身所好并慰友人。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文学文化常识 谢中书,即谢徽,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徽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山中宰相”的来历: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因号“华阳隐居”,以明其志。 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1.读一读·正字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实是欲界之仙都(d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教学过程 2.读一读·明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教学过程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4.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文言文节奏划分】 教学过程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