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内涵。 2.理解重点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背景,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写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诗人一直处于满怀冤屈、艰难存世的状态中,然而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依然呈现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着生命的坚毅与坚韧。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远景而已。 听诗歌朗读,感知“我”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我”,请同学们听诗歌朗读,思考“我”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干什么,诗歌主要塑造了“我”怎样的形象? 内容 象征 现实 真“我”(情感) “我” 登 山 者 所见 雪山、落日、山海等 壮美的雪峰日落图,人生山峰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所闻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路途凶险 所做 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顽强抗争、努力攀登,力图站稳 所想 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渴望强大、雄壮,渴望战胜困境 分析诗歌,认识“我”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余秋雨《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 在昌耀的作品中,“我”是诗人经历的写照与超越 角度 所选意象 意象特征 形象 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雄奇壮阔、恢弘、气势磅礴 歌号者 巨人 开拓者 对力的赞美、 毁坏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 《峨日朵雪峰之侧》 薄壁、落日、山海、 石砾、罅隙、深渊、 蜘蛛 雄浑壮美、 惊险凝重、 渺小而快慰 攀登者 勇者 进取者 遭受坎坷、 精疲力竭但永不言弃 感受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 激情澎湃、自由奔放 青春的坚持与攀登 赏析诗歌———梳理诗歌重点 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2、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4、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