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往事依依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寂寞(mò) 浩渺(miǎo) 徜徉(shànɡ ) 走头无路(tóu) B.慷慨(ɡǎi) 携刻(juān) 雕镂(lòu) 历历在目(lì) C.婵娟(chán) 素娥(é) 凝视(nínɡ) 谆谆教导(zhūn) D.水浒(xǔ) 铭刻(mínɡ) 橘绿(jú) 眼花瞭乱(liá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往事如陈年佳酿,_____了我们的心田;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瞬间,仿佛拥有魔力,不经意间便能_____心弦;它们为我们的生活_____了无尽的韵味与色彩;而当我们_____这些往事时,总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感动。 A.注满 推动 增强 凝注 B.填满 触动 增强 凝思 C.填满 推动 增添 凝思 D.注满 触动 增添 凝注 3(2025 沈阳沈河区校级期中)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①正确认识美育,培育美好心灵。②如今,不少家长将儿童绘画作为家庭美育的“入门课”,鼓励孩子从小拿起画笔尽情挥洒。③但一些家长对绘画的认识产生误区,将画得“像”等同于画得“好”,使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难以施展。应当注意,美术不只是一门造型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活动。④这样,孩子们才能逐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发展。⑤美育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画画唱歌、跳舞等技能,而是帮助孩子们感受世界,从而增强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A.加点的“培育”和“培养”是近义词。 B.第⑤句中“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应将“鉴赏美”和“表现美”互换位置。 C.从排序上看,第④句与第⑤句的顺序应互换。 D.画线句有语病,应将“培养”改为“树立”。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 A.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 B.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C.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D.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青女素娥俱耐冷”中,青女指嫦娥,素娥指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五月榴花照眼明”出自唐代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榴花,指石榴花。 D.《南归》是田汉创作于1929年的剧作。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5分) 6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与国文老师相关的往事 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分) 答: 共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的授课情景。①第一位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大声朗诵,特别是朗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深情的朗诵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②第二位是年轻的喜欢教白话文的老师,他通过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演绎田汉《南归》中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了学生,使作者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响:这些往事培养了作者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力量。 7作者读《千家诗》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对作者有何启示 (4分) 答: 感受:①作者提到读《千家诗》时,领略了四季风光,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②通过吟诵这些诗句,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启示: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通过文学作品去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 8文中“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这句话有何作用 (4分) 答: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