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911546
【新教材新课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阅读7《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212587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二年级
,
教学课件
,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
阅读
,
上册
,
语文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7.《古诗二首》教案 课题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统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2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语言简洁凝练,意境雄浑。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以夸张、比喻的手法展现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想象力。 两首诗均为写景抒情诗,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古诗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古诗朗读能力,能借助拼音认读生字,但对古诗中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较困难,如“穷”“疑”等古今异义字。 学生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见过太阳下山、河流等,但对鹳雀楼、庐山瀑布的地理背景了解较少,缺乏相关生活体验,可能影响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有趣的教学方式,对抽象的人生哲理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具辅助教学。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唐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了解王之涣、李白的创作风格及鹳雀楼、庐山瀑布的文化地理背景,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认同与热爱。 语言运用:认识并会写“依、尽、穷、层、炉、烟、遥、川、直、银”,积累相关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关键诗句及“依、穷、遥、疑”等字词含义。 思维能力:通过圈画景物梳理诗中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初步感知《登鹳雀楼》的哲理、《望庐山瀑布》的夸张与比喻手法,提升信息提取与审美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感受不同诗歌风格的审美价值;可通过绘画、配乐朗诵等方式,将对诗歌的理解转化为创作,深化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把握诗歌节奏;熟练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诗中关键诗句的含义,梳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 难点: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真切感受两首诗分别展现的“山河壮阔”与“瀑布雄奇”的意境,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任务一 了解资料 引入古诗 第一课时 提问:你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吗? 出示中国四大名楼图片(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今天我们要走进其中一座———鹳雀楼,看看诗人王之涣在楼上看到了什么。 3.介绍鹳雀楼,讲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山西省永济市)和名称由来(常有鹳雀停留),以及王之涣登楼创作《登鹳雀楼》的背景。 4.板书课题《登鹳雀楼》,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登”的读音(dēng)。 观察四大名楼图片,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对鹳雀楼产生好奇心。 倾听教师讲解,了解鹳雀楼和诗歌创作背景。 跟随教师齐读课题,读准“登”的字音。 评价任务 课堂参与积极性: 对鹳雀楼背景的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四大名楼和鹳雀楼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古诗奠定背景知识基础,同时自然引入课题。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 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登鹳雀楼》原文(带拼音),提出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教师范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如“欲yù、穷qióng、层céng”)和节奏,再组织分组读、齐读。 4.讲解识字技巧: 加一加:“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12《荷叶圆圆》教学设计(2025-09-15)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 课件(2025-09-15)
第4课《彩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5-09-15)
1.《白鹭》课件(共30张PPT)(2025-09-15)
第4课《彩虹》(教学课件)第二课时(2025-09-15)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