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期初高三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 2.C 3.D 4.(4 分)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 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答类比论证也可),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 嚏那样自然”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果只答手法不分析,不给分。 5.(6 分) 示例一:同意(2 分)。 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 底线思维(2 分);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 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2 分)。 示例二:不同意(2 分)。 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 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2 分);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 然相反的关系(2 分)。 评分参考: 观点明确,给 2 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 4 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 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 情给分。 6.D 7.D 8.①文本一中的“春雨”,首先是情节的客观背景,因春雨导致渭河渡口停摆,梁生宝 被迫滞留小站,催生了“找地方过夜”的核心矛盾;(2 分)②文本一中“春雨”的“凉” 与梁生宝内心的“热”形成对比,前者凸显环境的艰苦,后者强化其为集体办事的热忱与坚 定,烘托人物精神境界;(2 分)③文本一中春雨的“淅淅沥沥”贯穿结尾,营造出静谧而 充满希望的氛围,暗示梁生宝对未来买稻种、助农增收的期待,深化“为群众谋利”的主题。 (1 分) 9.①“深入生活、体验民情”体现为细节的真实性:文本中梁生宝“划三根洋火”的动 作符合农民在陌生环境中谨慎行事的习惯;“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的选择,体现出底 层劳动者对“能将就则将就”的生活智慧,这些细节均源于对农村群众生活的细致观察。(2 分)②“生动的细节”与“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为细节的感染力:作者通过“踏着土街上 的泥泞”“和衣睡下”等动作描写,结合“春雨淅淅沥沥”的环境烘托,还原了梁生宝在小 站过夜的真实场景;(1 分)③这一细节与梁生宝“省下两角钱”的心理、“明日买稻种”的 第 1 页 共 4 页 期待相呼应,让“为互助组办事”的行为更具生活质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可感的农村党员 形象。(2 分) 10.A、D、F(3 分) 11.A 12.C 13.(1)应当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常年购买木材的数量,来免除(百姓的)积欠赋税。 得分点:“宜”(应当 1 分),“市”(收购 1 分),“蠲除”(免除 1 分),“积负”(积欠 的赋税 1 分)。 (2)于是,任命范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赏赐黄金百两,范仲淹全部分赠给边将。 得分点:“以”(用,任命 1 分),“悉分遗边将”(主语范仲淹 1 分),“遗”(赠 1 分), 句意 1 分。 14.李密:祖母年迈病危,不愿远离赴任,倾尽心力侍奉祖母至终老。 范仲淹:① 考中进士后立即迎养母亲,尽赡养之责;② 母亲在世时家境贫寒,富贵后 仍保持简朴生活,以感念母亲养育之恩。 (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 15.B (“北门指京城的北门,代指朝廷中枢”,理解错误。“北门”在古诗词中通指北方 边防要地,此处呼应辛弃疾镇江知府的身份,指其镇守北方边境的重任,而非“朝廷中枢”。) 16.①内容侧重:辛词怀古讽今,警示北伐风险;姜词强调人民期盼,赞赏友人能力。 ②思想情感:辛词表达壮志未酬的个人忠愤,姜词表达拥护北伐、渴望统一的集体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