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 相信有很多选择地理的学生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地理为什么课听得懂,知识点背诵也很流利,做题就拿不到分呢? 往前退三年,学地理靠背就能考高分,当时的地理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知道多少地理知识,你知道的多,得分就会高,所以背会了就能得分。很多学校也都是发背诵提纲,布置任务,让学生背地理。 但是在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各学科教、学、考的要求都变了,来看一下新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要求。 科学设置试卷难度。各地要按照“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对各相关学科中考试卷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规范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试题结构,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总结来讲,就是命题的规则变了。记忆性的试题不再是考查的重点,要考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现在的地理题,在课本上是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课本上的案例教学,考试中也基本不会出现。所以你背的地理知识再多,如果不理解,你也做不出来。时代变了,你不变,还走老路,那么必然会被淘汰。 弄清楚课标内容后,我们还要知道自身是否存在以下学习问题。 一、缺乏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记住了知识点,但在面对具体题目时,不能将所学知识与题目情境有效结合。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时,记住了各种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但当题目给出一个具体地区的气候数据和地理特征,要求判断其气候类型时,可能无法准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入 没有真正读懂题目所考查的核心要点和隐藏条件。地理题目常常会包含丰富的图表、文字材料,需要仔细解读和提取关键信息。 比如,一道关于“河流地貌”的题目,可能给出了河流的剖面图、流经地区的地形、阶地内堆积物来源等信息,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或者忽略了图文信息,就难以做出正确回答。 三、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地理题目有其特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如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地理图表的解读方法等。 以“天气系统”为例,如果不掌握等压线的判读、受力分析、图例等的解读技巧,就无法从地图中获取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答题。 四、忽略了知识的细节和特殊情况 地理知识中有很多细节和特殊案例,而在背诵时可能只注重了一般性的规律。 例如,在“洋流”的学习中,知道了大部分洋流的分布规律,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洋流,如印度洋索马里洋流的季节性变化,如果没有特别关注,在遇到相关题目时就可能出错。 如果你的学习出现了以上问题,就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找到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改善这些状况,我们需要: 1、重视地图 地理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图册。 图册这个东西也不是用来背的,应该是多看,去熟悉,而不是去背经纬网,北纬30度经过什么什么,东经60度经过什么的,背的自己恶心了都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地图是地理逃不脱的出题来源,比如:选取某个角落,给出某个经纬度或者陆地形状轮廓让你辨认。所以你需要经常性地看看地图,每天可以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慢的例如看个日本朝鲜半岛啥的,快的可以看东亚东南亚南亚。每天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10分钟就差不多,利用一个课间或者闲散时间,自习时间去看,两三天攻克一个区域,每次看都在脑海里蓄存起来,慢慢的脑海里储存的多了你就熟悉区位了。而完全熟悉更需要刻意练习,比如找一个区域,逼自己回想它的基本地理信息,如经纬度、轮廓、所属气候类型等等,甚至你还可以直接用笔画下来写下来会更有效果。 2、形成信息的条件反射 做地理题就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