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326

6.1《芣苢》任务式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21636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芣 苢 诗经·周 南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诗经》和四言体诗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和运用能力。 2.朗读诗歌,理解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分析《芣苢》的意境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学习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再自主)的方式学习。 2.运用反复朗读、鉴赏的方法学习诗歌。 3.通过论世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感情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诗歌 倾听过“关关雎鸠”的和鸣,观赏过“在水一方”的秋景,今天请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描绘的世界,走近百姓劳动的场景,聆听他们的歌唱,感受他们的幸福,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温故文化,增加认知 1.来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编集,过去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2.六义: (1)《诗经》根据音乐、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160篇。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重章叠句、复沓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宫廷乐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主要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其中也有一部分是 舞曲 ,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 (2)《诗经》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赋、比、兴三种。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重章叠句:《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具有音乐美,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体裁: 四言诗是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形式,盛行于西周时期。《诗经》中诗歌基本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两拍,这是基于原始歌谣的发展而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状况。西汉以后仍有少数文人继续创作四言诗,如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 三、解释诗题,理解传统 1.植物名称: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子,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古代已有种植,其嫩叶可食,其籽有称薏苡,全草可入药。它在古代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2.诗歌背景: 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古代社会把人口看作财富与国力的象征。《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四、诵读诗歌,赏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