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402

2026届高考语文重难点一轮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334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6届,高考,语文,重难点,一轮,复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言文字运用 1.(2025 云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人或许都想过《关雎》中的“雎鸠”是什么动物。课本上的注释是“鱼鹰”,在今天的语境下,鱼鹰一般指鸬鹚,但《诗经》里的“雎鸠”并不是它,是鹗。 鹗是鹰形目的猛禽,鹗的食谱里几乎都是鱼。鹗的脚爪上布满倒刺状鳞片,第四趾可以向后扭转,这些构造都是为了抓住滑溜溜的鱼。如此看来,鹗才是一只A的“鱼鹰”。 ①每到繁衍季节,②雌、雄猛禽会同时在天空中上下翻飞、互相追逐,③从而达到互相吸引的目的,④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婚飞”。⑤倘若雎鸠真的是鹗,⑥也许《关雎》便是某个年轻士子看到“缠缠绵绵翩翩飞”的一对鹗时,⑦想到自己暗恋的对象,⑧有感而发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的《黄鹤楼》广为流传,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也因此B,但我们真的见过黄色的鹤吗? 春天,鹤会在西伯利亚荒原繁埴。刚出生的幼鹤浑身长着黄色的茸毛。秋天,已经长大的幼鹤会跟着父母前往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这个时候的幼鹤毛色虽然黯淡了一些,(甲)。因此当长江中下游的人们看到这些半大的幼鹤时,自然而然的便把它们叫做“黄鹤”。 (乙),来年春天又飞回北方。但是这时候,经过时光的洗礼,曾经的“黄鹤”早就变成了“白鹤”或“灰鹤”。这一去不复返的不是“黄鹤”,而是“黄鹤”的青春啊。 课文中的动物不仅是文学意象,它们或承载古人的观察智慧,或映射时代精神。当生物学视角照亮文本,我们既读懂字句之美,也窥见生命的真相。或许,下一次读书时,换个视角了解这些动物,故事便有了新的温度。 (1)文章第五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文章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常以生物学特征为基础,通过象征化加工形成独特寓意。请仿照以下示例,举一例说明文学作品中动物意象与生物学特征的关系。要求逻辑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70字。 示例:雌、雄的鹗在繁衍季节“婚飞”的生物现象,让诗人赋予其爱情意味。例如《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为君子追求美丽的女子起兴。 2.(2025 湖北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需要睡觉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是鸟类的睡眠方式与人类的睡眠方式A。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整个大脑都会进入无意识状态。然而,鸟类可以更精细地控制睡眠,使用一种被称为单半球慢波睡眠的方法,大脑的一侧处于睡眠状态,而(甲),这使得鸟类能快速应对危险。水禽和鸭子擅长此道,游隼等其他鸟类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些鸟类甚至可以在飞行时睡觉。在野外,鸟类很容易受到寒冷天气、捕食者和夜间的各种动静的影响。因此,这种睡眠方式能使它们快速清醒过来。因此对鸟类来说,严格的“睡眠”概念也许是不存在的———站着放空一会儿或者眯一会,就是“睡觉”了。 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它们为什么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此外,有些鸟类的趾和爪上还分布着鳞片或凹槽,可以(乙),更好地维持平衡。 同时,鸟类特殊的肌肉结构,也让它们可以睡得更安稳。①在人类做出“抓”的动作时,②需要大脑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③但鸟类做出“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