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 高 杜 甫 八月我走进成都草堂 看见 唐朝清瘦瘦的目光 忧国忧民 透明锐利 悲愤而忧伤 穿梭时空的思维 在你的眼光里 我看见 盛唐的光辉 一闪即逝 在你的茅屋里 我听到 怒吼的秋风 冰冷剌耳 在你的诗句里 我读到 铮铮的白骨 呐喊千古 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 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 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 裹满了沧桑 而你 只用一滴眼泪 便把家园 淋湿 你的草堂 是民族精神的家园 伟人朱德的诗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便是最好的赞美 不能和你在草堂上 相遇相识 不能和你在茅屋里 饮酒交谈 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 用深情的目光怀念 思索你诗歌的精神 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 那是在苦难艰难中挣扎 《写杜甫草堂或怀念一位诗人》 ———闻一多 我知道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 你家园的天空 秋风怒号 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 叹息 就是南村的孩子 都欺你老无力 今夕何昔了 我们的家园已充满温馨 我们的孩子已在千万间 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 用你的诗歌 取暖 读你的诗句 怀念 一位名叫杜甫的号称诗圣的 唐朝 诗人 《写杜甫草堂或怀念一位诗人》 ———闻一多 杜甫 走近忧国忧民的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三十五岁以前)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生平: 心忧天下,漂泊一生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携家出蜀,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的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1450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杜甫诞生1250周年》邮票 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的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