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而得名。也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三家分晋被视作春秋战国分水岭。这两件事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总体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形成,选官依据才能或军功,春秋时期成文法出现,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出现;民族交融加深,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进入铁器时代,采用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手工业分工细密,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业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大商人出现,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思考:春秋和战国时期如何区分? 1、春秋时期(BC770~BC476,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2、战国时期(BC475~BC221,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以尊王为旗帜,争霸战争为主。 封建社会逐渐确立时期,以统一为目标,兼并战争为主。 春秋五霸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周天子地位的变化? 材料:“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尽心下》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政治大动荡表现: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遭破坏),战争不断;权力下移,诸侯势力壮大;士阶层崛起,社会流动性增强。(笔记)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一)列国纷争 思考:观察从春秋和战国时期地图,这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 1.诸侯国数量上减少 2.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 冲突(战争)不断 3.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融入华夏 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华夏族 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各国社会发展比较先进 频繁往来、密切联系 (战乱,人口迁移, 经济文化交流) 注意:(1)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 (2)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 春秋民族示意图 1.含义: 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的文化心理认同。 2.意义: ①促进民族交融,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共同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 ③为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 1、经济发展 (1)农业: 铁犁牛耕出现(延续至今)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手工业:分工更细 (3)工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秦·半两钱) 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齐·临淄) 富商(如子贡、范蠡) ▲战国时期 秦国半两钱(圆形方孔)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1)变法运动的背景/原因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 政治:战国兼并战争剧烈,各国要求富国强兵 思想:法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