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4685

浙美版(2024)八上 第五单元第11课《美术的力量》课件(19页)+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548716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美术的力量,教案,19页,课件,11课,美版
    (课件网) 美术的力量 从抗争到希望的视觉史诗 八年级美术课 浙美版2024第五单元第十一课 情境导入:当图像比文字更有力 视频观赏: 抗日战争木刻创作纪录片片段 + 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延 时影像 思考提问: 当文字无法言说苦难时,艺术家选择了什么方式?这些图像 比文字更有力吗? 互动环节: 用3个词语描述视觉感受(如“愤怒”“悲伤”“力量”),分 享“用美术表达社会观点”的例子(公益海报、纪念碑等) 美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情感与观点的有力载体。 美术的社会角色 ● 核心问题: 美术如何参与社会事件、传递情感与思想? ● 探究方法: 对比分析三组作品,填写“作品分析工作表”(题材 选择、视觉符号、情感传递) ● 小组合作: 每组聚焦一个主题,派代表汇报发现 抗争主题(一):《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作品信息 作者/年代:彦涵,1944年 形式/尺寸:木刻版画,22.2cm×18.5cm 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 视觉特征 ● 粗犷有力的线条,黑白对比强烈 ● 军民协同作战的动态构图 关键分析 线条如何表现抗争的紧张感?军民姿态传递了怎样的决心? 小讨论 木刻这种艺术形式在战争年代有什么传播优势? 抗争主题(二):《愚公移山》 作品信息:徐悲鸿,1940年,中国画,144cm×421cm,徐悲鸿 纪念馆 视觉特征:巨幅画面,众多人物齐心协力移山的场景,深厚素描 功底与传统笔墨结合 象征意义:寓言故事激励人民———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 的决心,我们必将战胜一切困难 对比思考:与《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相比,题材和表现手法有何不 同?共同传递了什么精神? 苦难记录(一):《流民图》(局部) 作品信息:蒋兆和,1941-1943年,中国画(局部), 200cm×1202cm,中国美术馆 艺术特色:西方素描与中国画“以线造型”结合,刻画逃难民众的 苦难 历史价值: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历 史,推动中国人物画表现力新高度 观察任务:画面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苦难?(如面容、姿态、服 饰) 苦难记录(二):《格尔尼卡》(局部) 作品信息:毕加索(西班牙),1937年,油画,349.3cm×776.6cm,西班牙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创作背景:1937年德军空袭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1654人遇难 视觉符号:破碎人体(痛苦)、发光灯泡(暴行曝光) 视觉符号:嘶鸣的马(人民苦难)、冷漠公牛(邪恶象征) 思考提问:毕加索为什么用变形、夸张的形象表现灾难,而不是写实? 纪念反思(一):《速难组雕》 作品信息:吴为山,2007年,雕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 胞纪念馆 作品主题: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控诉战争暴行 艺术家寄语: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 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讨论点:雕塑的材质和人物姿态如何传递悲怆与反思? 纪念反思(二) 《和平鸽》与和平海报 作品背景:毕加索为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设计 象征意义:和平鸽成为全球通用的和平象征,简洁形象易 于传播 对比分析:从《格尔尼卡》的控诉到《和平鸽》的祈愿,毕 加索的创作思想有何变化? 互动环节:除了和平鸽,你还能想到哪些象征和平的视觉符 号? 作品分析小结:美术力量的多元表达 ◆ 抗争与激励:木刻、中国画(如《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愚公移山》) ◆ 记录与揭露:大型绘画(如《流民图》《格尔尼卡》) ◆ 纪念与反思:雕塑、海报(如《速难组雕》《和平鸽》) 思维导图:美术的力量 = 题材选择 + 视觉符号 + 情感传递 + 社会影响 技法体验:简易木刻———紧握的拳头 学习目标 感受木刻艺术的表现力,理解“线条力度”如何传递情感 材料准备 吹塑纸、铅笔、圆头刻刀(安全型)、油墨、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