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检(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使我们反复地呈现历史,因此,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永远是一棵常青树,无论你个人的态度如何,总不可能将它砍倒。 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历史”和“剧”的结合。有的侧重于“历史”,即所谓的“正说”;有的侧重于“剧”,即所谓的“戏说”。前者多取材于正史,并力图全方位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观众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认识鸦片战争”,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历史。“正说”剧虽然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注意要把握住“度”,即菜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吴子牛导演的电影《南京1937》在叙述中国曾遭受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历史大劫难的同时,虚构出了成贤医生那个中日混合的家庭悲剧。国家的大悲剧和家庭的小悲剧相互映衬,使人们对那场民族劫难有了更深的认识。“正说”剧大都取材于关系国家安危甚至兴亡的历史大事或历史要人,注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比如表现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电视剧《司马迁》,弘扬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电视剧《延安颂》,歌颂公正无私的为官作风的电视剧《包青天》,等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人们尽管对于“正说”剧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成败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于“正说”的态度和做法却并无异议,有异议的是近年热度不减的“戏说”剧。“戏说”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不注重还原、再现历史,而注重以“游戏化”的态度消解、重构历史。掀起“戏说”浪潮的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戏”,即《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戏说乾隆续集》,《宰相刘罗锅》则推波助澜。《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历史上确有其人,关于他的出身,乾隆曾赐诗刘墉,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刘墉的确不曾依附和珅,却从没有电视剧中那些与和珅针锋相对的精彩场面,关于他清正而滑稽的材料,多见于民间传说。正如主题歌所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与“正说”剧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性相反,“戏说”剧注重的是娱乐性,但是不论“正说”还是“戏说”,都有历史的影子,只是取材的对象、叙述的视角、所站的立场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戏说”剧“戏”中有“正”,没有彻底滑进庸俗主义的泥潭,而是寓庄于谐,只是其严肃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不大。 (摘编自陈吉德《正说·戏说·假说·胡说———论历史剧的四种言说方式》) 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为历史剧创作插上了浪漫主义的翅膀。郭沫若说:“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 创作历史话剧《屈原》时,郭沫若对史料进行了提炼加工,运用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必然,发掘历史的精神,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虚构。剧中屈原定位在四十岁左右,即人生的中年(据郭沫若研究,屈原死于六十二岁)。剧本有意削弱屈原忧郁彷徨的一面,突出其刚毅坚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强调其反抗的一面,且将屈原放在抗秦反媚之中,刻画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艺术形象更为鲜明地体现作者所要表现的历史精神。剧中还使用了屈原创作的活泼爽朗、情感激越的《楚辞》名篇《橘颂》和《礼魂》,让其在剧中反复出现以推动剧情,渲染气氛。根据个别史料进行想象,郭沫若把宋玉写成一个小人。张仪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