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劝学-荀子 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把握其现实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本文结构思路,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出任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知人论世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用比喻,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题 劝勉 学习 作者以《劝学》为题,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虽有yòu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róu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整体感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jiāo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zào也。 第1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全文的文眼。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作用: 高考链接:实词“已” 1.停止: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郑风·风雨》 2.已经: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志》 3.然后,随即: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项脊轩志》 不能自已:已:停止。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君子 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如:彼君子兮。(《诗经·魏风·伐檀》) 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有学问有修养、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如:不亦君子乎 (《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④竹、莲花、菊花的别名,梅、兰、竹、菊称四君子。 ⑤妻子称丈夫,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也指男子,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2段: 介词,从 比 代词,指代冰 表转折,但是 动词,形成,凝结 译文: 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出来, 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寒冷。 状语后置 重点虚词“而” 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