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5094

浙教版(2023)八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六课《互联网应用中的数据》课件

日期:2025-09-19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9074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教版,2023,八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 cover
(课件网) 互联网应用中的数据 《第六课》 学习目标 目录 01 课前导入 02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03 数据传输过程 04 课堂小结 课前导入 01 课前导入 网上浏览的信息类型: 在线音乐 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应用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应用中的数据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在新闻网站浏览的资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的信息,以及虚拟校园系统的导览图。在线欣赏的音乐、线上学习的微课、在线的词云分析等,都是互联网应用中的丰富数据,它们的类型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例如,在主题网站上查阅的网页内容,是浏览器从服务端获取数据并展示的;在线生成的词云,是浏览器利用插件分析数据生成的,这些数据通常以网页的形式呈现. 网上浏览的信息类型: 在线音乐 在线词云分析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02 1.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1.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1.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1)数据类型与扩展案例 01.文本数据 示例:新闻网站(如新华网)的HTML源码对比纯文本(TXT文件),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F12)展示

标签内的文本内容。 互动提问:“为什么网页文字需要HTML标签?直接存储文字行不行?”(引出结构化数据的概念)。 1.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1)数据类型与扩展案例 02.图像数据: 对比实验:用画图工具保存同一图片为JPG(有损压缩)和PNG(无损压缩),观察文件大小与清晰度差异。 技术延伸:动态图像(GIF/APNG)在表情包中的应用。 1.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03.音频/视频数据 案例对比:播放同一段音乐(MP3格式)和视频(MP4格式),分析文件大小差异(视频=图像+音频+时间轴数据)。 技术名词:采样率(音频)、分辨率与帧率(视频)。 1. 互联网中的数据构成 (2)数据来源与伦理讨论 小组任务:分析“天气预报App”的数据来源(气象卫星、地面传感器、用户定位数据)。 伦理思考: “如果App未经同意收集用户位置数据,可能有什么风险?” 强调《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最小必要原则”。 数据传输过程 03 数据传输过程 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网页地址时,浏览器向对应的服务器发起了请求,通过相应协议建立通信,服务器接受请求并响应,返回客户端所请求的数据,最终在浏览器上呈现该数据。 大多数的网页都是通过HTTP协议来进行通信的,当客户端请求访问指定的资源,服务器响应后返回所需的网页数据,客户端对接收到的网页数据进行解析并呈现。 2. 数据传输过程 2. 数据传输过程 (1)HTTP协议深度解析 模拟实验: 学生两两一组,一人扮演“客户端”(举牌写“GET /index.html”),另一人扮演“服务器”(举牌回复“200 OK + 网页内容”)。 教师插入“404 NOT FOUND”错误案例,讨论“网页打不开的原因”。 技术延伸: HTTPS与安全:对比HTTP(明文传输)和HTTPS(加密传输),用“寄明信片vs.寄密码信”类比。 请求方法:GET(获取数据) vs. POST(提交数据),举例“搜索关键词(GET) vs. 登录密码(POST)”。 2. 数据传输过程 (2)流媒体技术进阶 原理动画:播放“视频分块传输”动画(如将视频比作快递包裹拆分运输,按需组装)。 真实场景: 缓冲卡顿的原因(网络延迟、分块丢失)。 平台如何适配不同网速?(如优酷的“标清/高清/超清”选项)。 2. 数据传输过程 课堂练习 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分工完成: 1、搜索素材(文本、图片、视频等)。 2、使用数字化工具(如词云生成器)处理数据。 3、分类保存至客户端文件夹 课堂小结 04 课堂小结: 互联网应用中的数据 1. 数据构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2. 数据传输: - HTTP协议(请求-响应) - 流媒体技术(分段传输) 同学们辛苦啦! 感谢同学们的观看! 《第八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