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短 歌 行 短 歌 行 曹 操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思维提升与发展:理解曹操“忧”的内涵。(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掌握本文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鉴赏方法。(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成才报国。(重点) 依据:以《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为导向,根据新课标要求,连系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集备共同探讨确定。 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长歌”“短歌”都是 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 进行划分。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 汉乐府 短歌行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瑀、应场、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 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这 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 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 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 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 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 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 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 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 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 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55-220)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诗句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归类列表: ① ② ③ 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人生苦短的感叹 —年华易失的苦闷 —思慕贤才的情怀 —贤才难得的忧愁 —求贤难得的惶恐 —访求贤才的态度 绕数三匝,何枝可依? —难觅贤才的孤独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广纳人才的真诚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爱才之情的殷勤 用典 比兴 比兴 比喻 用典 比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当:“对”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苦:感到痛苦,烦恼。 慨当以慷:即“慷慨”,情绪激昂。 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以何,用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