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5644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5张PPT)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769059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6届,PPT,45张,课件,谏太宗十思疏,高考
  • cover
(课件网)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一代圣主:能容 一代良臣:敢说 君臣相得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熟读并背诵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作者的语言艺术,把握作者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魏征直言敢谏的精神,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感悟责任使命,体会现实意义。 大唐谏臣 姓名 经历 成就 魏征(580-643),字玄成。 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 劝谏对象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封秦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为何而谏 学生第一思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 为何而谏 一方面是“百姓颇有怨嗟之言”的现实,另一方面是朝野上下如洪水一般的歌功颂德声,诤臣魏征从贞观十一年(637)从3月到7月,五个月内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学生第二思 如何上谏 如何上谏 劝谏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 写作内容 写作文体 文体知识———奏议 奏议是古代臣子进呈君主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策等。 本义是“逐条陈述”,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在形式上,它可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烦冗的引证;内容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秦代臣子上书的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其程式为: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奏”至明代被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百官会议疑难问题所形成的文书。汉代个别臣子有不同意见而向君主单独上书,称为驳议。驳议的程式为:首称“某官某臣以为如是,云云”,末书“臣某愚戆死罪”。自此以后,“议”作为文体的一种沿用到隋代。 《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贾谊;《治安疏》海瑞 文体知识———奏议 奏议是古代臣子进呈君主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策等。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对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朝廷设题考试,应举士子(读书人)答问时所书,称为对策和策问,后来成为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