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列夫托尔斯泰 复 活 1.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学习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20岁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24岁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27岁月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一年后,进入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82岁病逝。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走近作者】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的事: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 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 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故事原型 ①玛丝洛娃的身世。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