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7304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349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语文,统编,五四,学制,九年级
  • cover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科_____ 授课年级_____ 教师姓名_____ 授课时间_____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预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选自《陶庵梦忆》。文章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的所见所感,篇幅虽短却意境深远。 从内容上看,文中既展现了西湖雪景的静谧素雅———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白描语句勾勒出天地苍茫的雪景,又暗藏作者的情感脉络,通过湖心亭遇客等情节,传递出孤独落寞与故国之思。 从文学价值上,本文是文言小品文的典范,语言简练传神,白描手法的运用堪称精妙,既无冗余修饰,又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文本承载了明末清初文人的精神状态,是引导学生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情感与文化内涵的优质素材。 2.学情分析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疏通简单文言语句,对“白描”“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法也有初步认知,但在深度解读文本情感与艺术手法上仍有不足。 优势方面,初中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文本兴趣较高,容易被文中雪景画面吸引,且此前学习过类似写景抒情文言文(如《三峡》《答谢中书书》),有相关知识迁移的基础。 不足则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难以理解作者“故国之思”的深层情感;二是对“痴”“独”等关键词的内涵解读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结合作者生平挖掘情感;三是对“痕”等量词的精妙之处缺乏敏感度,难以体会白描手法的极简之美。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思维能力:通过对“痴”“与”“独”以及“痕”等量词的分析解读,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故国之思。 审美创造: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自信: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了解古人高雅脱俗的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学习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重点) 2.通过对“痴”“与”“独”以及“痕”等量词的分析解读,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故国之思。 5.学习活动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此文及其简练,共160个字,记叙了到湖心亭去看雪这样一件寻常事。老师发现,越是言简的文章,其意蕴却甚为丰富。这节课,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读好《湖心亭看雪》,字斟句酌,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认真倾听教师对《湖心亭看雪》的介绍,明确本节课“读好文章,字斟句酌,了解张岱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在心里初步建立对课文学习的方向认知。通过教师简洁明了的导入讲解,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基本特点与核心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启后续学习,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对探究张岱精神世界的兴趣。指导自学 合作探究【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夏咸淳:张岱是明清之际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节义、大学问、大手笔。随笔小品文集《 陶庵梦忆》与《 西湖梦寻》,堪称绝妙散文,笔墨鲜活,识见奇卓,情致深厚,生动地再现了明季城市风俗图景,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人文气息,同时也寄托着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如果说《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风俗图之瑰宝,那么,《 陶庵梦忆》则是中国文学史风俗记之绝唱。 【活动一:理解感知,破译文言密码】 1.易错字读音。 崇祯( ) 更定( ) 余拏一小舟( ) 毳衣( ) 雾凇沆砀( ) 强饮( ) 重点字词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更定( )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上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